星期三, 10月 01, 2003

萬能技術學院存廬紀念圖書資訊館館訊第五期 92.10

【專題報導】
今年四月十二日,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桃園文史工作室,主辦了第二屆有關桃園鄉土文化的學術研究會,會中有多篇論文宣讀,其中,張國聖教授(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兼學務長)所宣讀的論文是<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論文中對大學的功能、使命有清楚的說明。我想這篇論文對我們從事教育與接受教育的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在徵得論文作者的同意後,分兩次刊出,以饗讀者。駱劍秋 謹


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下) 作者張國聖

<文接館訊第4期>

肆‧台灣地區大學的發展與教育功能的分化

不論抱持哪一種大學教育目標的典範思維,都會接受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大學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金耀基即曾引社會學家柏深思(Parons, T.)和貝爾(Bell, D.)的說法,認為「大學已成為社會的中心結構,大學教育之良窳足以影響乃至決定一個社會的文化與經濟的盛衰」;甚至「我們看一個國家的大學之質與量,幾乎就可判斷這個國家的文化質素和經濟水平,乃至可以預測這個國家在未來二、三十年中的發展潛力與遠景。」(金耀基,1999:3-4)
台灣地區的大學在日據時期,由於社會與經濟的低度發展與日本殖民政策的影響,教育機會普遍的不均等,能夠接受大學教育者可謂鳳毛麟角。台灣光復後,接收台北帝大以及幾所醫、農、工專科學校,改制而成國立台灣大學、台中農學院與台南工學院,台灣地區仍只有一所大學,三所獨立學院,學生總數在五千人之譜,佔人口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民國四十二年開始,由於人口增加及經濟的發展,若干公立大學在台復校,以及開放私立大學的增設等,使得台灣地區的大學院校數及學生數開始急速增加。同時,為支援經濟發展而大量增設的專科學校,更成為我國日後高等教育迅速膨脹發展的關鍵。雖然民國六十一年教育部曾對私校的申請案採取緩議的措施,而使大學的發展數量面臨緊縮的控制,但是直到民國七十四年私校禁止增設的禁令解除後,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更如雨後春筍般地興旺起來。

伴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與社會的迅速變遷,台灣的大學不僅在數量方面呈現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即在大學的教育目標方面也展現了適應新時代的任務轉變。最具體的表現可以從大學法的變化上看出。在舊的大學法上明定我國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研究高深學術」與「養成專門人才」兩項,而在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立法院通過的新大學法中則將其修訂為「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由此可以看到我國社會對大學發展與其強化社會功能的普遍期待,特別是大學必須由其自身本有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的特性出發,進一步扮演著提振文化、服務人群,以為國家發展的目標而創新價值的時代任務。因此,在這樣的意義之下,一般都認為,現今大學具備著從事教學、研究與服務的三大功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學的林立,因而也展現出不同而多樣的大學風貌。根據「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建議對我國高等教育學府依其特色而區分為「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技術學院、多元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開放大學、社區學院等」(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13)。就此角度而言,教育改革的主事單位無異承認不同的大學可以依其自身的條件與特性而開展其不同的社會功能。

我國大學紛立的另一個特點是使得大學的入學機會大幅提升,從民國七十年代的30%一躍而近100%,幾乎使得人人皆有機會可以接受大學的高等教育。這種發展也使得大學的教育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依據美國學者特羅(Martin Trow)的分析,他曾將高等教育的發展分成三類:
(一) 精英型教育:指適齡青年進入大學的比率低於15%;
(二) 大眾型教育:指就學率介於15%至50%之間;
(三) 普及型教育:指就學率超過50%以上者(Trow:1974:63-71)。

以特羅所建立的標準來看,我國當前大學的發展狀況,毫無疑問地可以說屬於「普及型的教育」。在這種普及型的教育體系下,各大學之間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多元競爭關係。這種競爭關係於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學生的來源兩個方面最為激烈。

在教育資源有效與均衡分配的問題方面,揚瑩即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第一是大學人文社會與理工科技資源均衡分配的問題;第二是公私立大學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問題;第三則是大學教育的績效評量問題(揚瑩,1997:102-3)。就本文的旨趣來看,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差異正好突顯了這種資源競爭的緊張關係。由於大學教育的整體資源並未伴隨著大學數量的增加而相對地成比例增加,相反地,教育部對國立大學院校的補助逐年遞減,至民國八十八年為止,平均每位學生已經低於二十萬元(含建築費用),與過去十年相比,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而同時期私立大學所獲教育部的補助雖然逐年增加,但至民國八十八年,平均每位學生只有二萬元,比起公立學校明顯偏低(劉維琪,2001:107)。由此可見,教育資源的不足,使得我國在發展「普及型教育」的同時,要如何提昇大學的學術研究能量和國際競爭力就成為一項值得憂心的課題。

其次,就大學的學生來源之角度看,簡單地估計就很容易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教授即指出,「一般而言,每所大學至少要有五千名學生才能夠維持收支平衡;由於有些大學較大,平均每所大學的人數應該有六千人之譜。換言之,平均每所大學每年可收一千五百名學生,以有一百所大學來估計,則每年可收十五萬名學生。然而近年來出生率已在明顯下降,未來以每年出生三十萬人估計,則顯然有一半學生能輕易進入大學;此外還有幾十所專科學校,而未來學生在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的風潮方興未艾。」(劉源俊,1999:16)其實,一句話說穿了,未來高等院校因為招生不足而面臨倒閉關校的窘境,在教育界已經不僅是「可能性」而已,真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大學的發展前景既然充滿了危機和挑戰,這就對大學的經營者與大學的主題成員(指教師與學生)在面對未來的發展時具有更高的啟示,那就是如何重新評估大學的發展目標及衡量自身的發展策略,建構一個能夠適應新時代挑戰的教育理念的內涵。對此,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教授即指出,二十一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的理念無論在內涵和執行的方法上都應該需要新的詮釋,他強調包括「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術追求卓越」、「通識教育」與「跨領域、跨文化的整合」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面向(劉兆漢,2001:101-5)。

然而,我們如果從大學目標的「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來看,更容易發現,當前大學的經營除了要具備崇高與務實的教育理想外,更不可忽略大學所賴以存在的社會及環境基礎。就此而言,如何重新思考大學自身與週遭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大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建構一個結合大學教育目標的社區發展策略,就成為今日大學生存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面向。

伍‧大學院校的社區發展策略

從當前大學所處的競爭環境來看,大學的主事者應要深切體認我國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鉅大變革和潛在衝擊。當時我國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型教育」轉型為「普及型教育」時,大學自不可能再如象牙塔般地自在外於社會,特別是當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數位革命已經對現代人的生活產生全面性的影響,知識型態是資訊爆炸而非資訊不足,市場利潤的主要價值在於創新發展的知識經濟,因而整體社會對教育的期許已經超越了傳統學校的正規教育與學位授與所扮演的角色,轉而邁向一個屬「終身學習」的時代。

處於「終身學習」時代的大學,其首要之務在於大學應該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並進一步地落實成為大學教育的內涵。這種終身教育的大學理念至少包括幾點:
一、 教育與學習是每個人終其一生不可忽略的重要活動,是與每個人展現的生活態度與生命價值息息相關。
二、 學習的型態與管道是多元的,包括正規的與非正規的、正式的與非正式的、顯在的與潛在的、課堂內的與課堂外的學習都是重要的管道。
三、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建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養成自我導向的學習態度,使學習和個人的生命開展融合為一體。
四、 終身學習的目標在於促進每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全方位地創造與開展個人的生存價值,使生活的意義透過學習而得以彰顯出來。

其次,大學自身也應調整內部的組織關係,朝「學習型組織」來發展。對此,教育部亦曾於民國八十七年宣示「一九九八年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並為此而訂定「推展終身學習,建構學習社會」的一系列發展策略,其中即將發展各種學習型組織列為十四項策略之一(教育部,1998)。
所謂「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是借用沈吉(Senge, Peter)於《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書中所發展的概念,指的是「組織中的成員能持續擴展其創造真正所欲達成結果的能力,並在其中培育出新的而且具延展性的思考型態;組織成員可以自由地涵養集體性的志向,並且持續地學習如何在一起學習」,其意涵是指大學內部的成員必須要善於創新,透過彼此間的相互學習,運用並轉化知識成為創新的動力,並藉此動力而使整體的校園具備自我調整、更新與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和組織體。

在大學建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與發展學習型組織之後,大學即要擬定社區發展的策略,結合社區發展而成為大學自身發展的重要工作,使社區與學校得以相生相長,並經由此而將大學的價值落實於社會發展的基礎,從而奠定大學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意義。

大學的社區發展策略即是要善用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學者林振春曾對學校與社區的互動模式加以分析,指出其類型包括:「將對方視為相互競爭的對手」、「將對方視為運用的資源」、「將對方視為共同工作的夥伴」、「將對方視為服務的對象」,但最重要的則是要朝向「將對方視為生命共同體的方向發展」(林振春,1999:7)。

如何發展大學與社區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同的學校可以因其具體條件的差異而採取不同的做法,但其核心概念即是強調要發揮「結合社區發展的大學教育功能」。準此,基本的方向有二;

一‧大學教育社區化
大學教育社區化的意義有二:(一)學校是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二)社區是學校教育的教學資源(曾騰光,2001:59)。前者係指大學所具備的各項教學的軟硬體設施如能開放提供社區民眾使用,甚至於結合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學校各類的學習課程,如此則可以使社區與學校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後者係指社區所既有的各項資源,包括自然景觀、歷史文物、建築、工廠乃至於民眾等,都可以作為學校學生實習、上課或研究的題材。兩者結合,一方面可以為社區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校的教學創造豐富的內涵與成果。

二‧社區活動教育化
社區活動教育化的主要意涵在於將社區居民的具體生活內容,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地理的、民俗的、文學的、藝術的、休閒的、音樂的各種層面的活動軌跡,都是可以透過加以「知識化」的方式而成為學校教育的題材與內涵。其價值與意義在於將人類各種活動的軌跡予以「知識化」的過程,原即屬於具有心智特質的學術活動內涵,這不僅可以使大學發揮「研究學術」、「提昇文化」、「服務社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經由此可以培養師生成為探求知識、追求創新的學習主體。如此一來,大學的意義可以深化進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行為之中,從而創造大學存在的新價值。

當然,大學如何運用其資源與創造各種和社區互動的方式,皆係現今大學為了創造價值而不得不去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陸‧結語

在資訊化與全球化的時代下,大學不可能遺世而獨立地存在。當大學教育目標的「典範變遷」由古典的以人的自身發展為本位的博雅教育,進入後現代的資訊爆炸時代的多元教育時,我們可以更深切地體悟,大學的學術性格在後現代的環境氛圍下,更可以全方位的展現其各種可能創造的價值。而大學思定其社區發展的策略正是可以發揚與落實其創造的價值。

當人類會因「公民意識」的存在而得以藉由集體智慧創造文明之時,那個存在於社會基層並為人們日常生活所倚賴的社區意識,在在構築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範式。就此意義而言,社區意識蘊孕著「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誕生。「社區主義」意謂著在社區意識之基礎上,社區成員建立共同體的信賴關係,並藉此而創造生命的意義感。然而,當資訊科技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衝擊時,「後社區主義」(post-communitarianism)必然興起。所謂「後社區主義」意謂著奠基於社區主義之基礎上而又進一步地超越它。與「社區主義」強調要以社區居民為中心,以建構社區學習機制為方法,以終生學習為策略,以社區成長為依歸,藉由學習歷程進行精神與心靈的改造,進而營造全民學習的社會(林勤敏,2000年:1)。亦即「後社區主義」企圖以還原與創造社區居民的存在價值來提昇社區共同體的新價值。 因此,在「後社區主義」的思潮下,結合社區發展的大學教育功能,正好從大學與社區互為主體的角度出發,如此一來,就可以朝向「將對方視為生命共同體的方向發展」,而共創雙贏。(全文完)

【館務報導】

歡迎本館新任流通閱覽組長

在圖書館流通閱覽組服務已達七年的廖文玲組主任,已奉准辭去以上兼任職務,回到國貿系從事教學與研究的本職工作,廖主任溫婉待人與負責做事的態度,讓館員同仁懷念不已。
流通閱覽組組主任的繼任人選楊繼斌先生於八月二十日上任,楊先生在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畢業後,進入淡江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任職,負責圖書閱覽流通的工作,之後赴美深造取得電信管理碩士學位,並在歸國後於台灣易利信公司擔任網路工程師三年多的時間。從以上經歷可以看出,楊先生不但在資訊方面有所專長,而於圖書館流通方面也具有相當經驗,所以由楊先生來擔任本校圖書館流通閱覽組的負責人,相信在同仁的協助之下,於該組的業務開展及對教職同學的服務上必定會有長足的發揮。

新增線上參考諮詢服務

本館新增線上參考諮詢服務CDRS,是一個提供讀者與圖書館意見交流、問題查詢的管道。讀者使用前需先申請帳號密碼方可使用,讀者可透過圖書館網頁填寫問題單,經由網頁或E-mail收到答覆,歡迎讀者多多利用。(網址:http://cdrs.e-lib.nctu.edu.tw/)

館際合作訊息─「新增全國技專校院館際互借證」、「中央大學館際合作服務方式改變」

.館際合作新增「全國技專校院」館際圖書互借服務,目前讀者可持證至參與聯盟的87所學校申請館際互借。欲向其他合作圖書館借書之師生,憑證件先向本館換取「館際合作借書證」;至其他圖書館借書時,需抵押此證於該圖書館,直到圖書還清,始得領回此證,再返校換回證件。每人每次可借5冊,借期14天,不得續借及預約。

.本館與中央大學圖書館所簽訂之館際圖書互借協議已經到期,欲向中央大學圖書館借書之讀者,請到本館申請「北區聯盟借書證」,並請遵守各項規定,謝謝!

研究小間開放申請

本學期開始試辦大四生申請研究小間服務,歡迎有需要的教職員、研究生與大四學生提出申請。請先至本館網頁下載申請表格,至圖書館二樓辦公室辦理,申請前請務必詳閱使用規則,謝謝。(申請表格網址: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applyform/研究小間借用申請表.doc)

邀請圖書館的好厝邊

為了回饋附近的鄉親朋友,並提供社區里民一個舒適愜意的閱覽環境,圖書館即日起開放社區人士閱覽服務。社區里民需持身份證件換取證件後,始得進入本館閱覽,並可使用多媒體服務區之視聽資料。進入本館請遵守相關規定,共同締造和諧的鄰里關係。

主題書展-電影小說展

在茫茫的書海之中,總有許多好書埋在角落被人忽視,要如何找到真正令人愛不釋手的一本好書呢?自本學期起,圖書館每月將推出不同主題的小型書展,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多瞭解館藏資源,也能增加館藏被使用的機會。本月首波推出的主題「電影小說展」,展出不同類型的電影小說原著,讓您重溫電影中每個精彩時刻!! 敬請期待下月主題「手繪的天空-圖文書展」。

展出時間 展出地點 備註
2003-9-8~2003-10-8 圖書館1樓 展出期間恕不開放借閱,請讀者到館閱覽,敬請見諒!!

【資料庫訊息】

新增電子期刊/線上資料庫

.中國期刊網 (China Journal Net,簡稱 CJN ): 內容包含理工 A (數理科學)、理工 B (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 C (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文史哲、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社科綜合、電子與訊息科學等九大類。本校目前可檢索的專輯為理工B 與文史哲兩大類。
收錄 5300種核心專業全文期刊,6000 餘種書目資料與摘要,1994 至 2003年,共收錄全文 600萬篇、題錄 1500萬筆,是現今全球最豐富齊全的中文期刊線上資料庫。

可查詢的年份為: 1994年-2003年
可查詢的專輯為: 理工B(化學、化工、礦物學、材料科學等)、文史哲

.OCLC FirstSearch:OCLC FirstSearch 系統為 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所建置,可連線檢索53種資料庫(清單: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OCLC_firstsearch.htm),資料庫主題包含藝術、人文、商業、經濟、教育、工程技術、醫藥健康、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公共事務、法律、新聞等。目前僅開放於校園網域內使用,此資料庫以扣點方式計費,檢索前請務必先選擇主題或資料庫,再作查詢,以免浪費點數。
< 請連線至本館網頁->選擇「線上資料庫」->即可看到本館所有資料庫清單,歡迎使用!>

【讀者投稿】

讀後感想─
愛情盛宴 作者:查理.巴克斯特(Charles Baxter)/譯者:張娟芬
職企二系二甲 王家儀(92.4.29投稿)

愛情是這本書的主題,它不在探討什麼是“愛”,而是用講述的方式,將內容過程都描繪的很仔細,其實書中所講的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隨處可見的一些愛的故事,故事中談論到夫妻之情、情侶間的激戀、女同志的繾綣、不倫之戀、親情等等,故事中每一個人的生活其實都與其它人的生活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這本書的主題從主角之一所作的畫“愛情盛宴”開始,它是一張充滿陽光的餐桌,桌上杯碟清潔,食物光芒閃耀、色澤鮮明,像是夏日的午後,宛如在等待賓客的到來,就像在愛情生活中那種豐富、精采的感覺,但畫者的心理及行為表現上卻是憂鬱的,與作品呈很明顯的對比,這個故事裏同時牽涉到好幾個人的生活,每個人就像蜘蛛網一樣,環環相扣,彼此互相受影響,有的人對感情相當認真,有的人結婚只為了脫離現況、有的是從中得到認知,認清了自己的性向及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主角都是很勇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感情及生活方式,不管結局是好是壞,過程是對是錯,起碼是值得回憶、留念的,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也是令人敬佩的。

雖然故事中的每一段感情最後都有了不錯的結局,但在處理感情上的態度還是太過草率了些,故事中的布雷德利是一個感覺對了就快速步入禮堂的人,但婚後又因彼此個性不合而快速分手,正所謂“因了解而分開”,到底人一生中會經歷過幾段感情或幾次婚姻,我想並沒有人能對此做一個評斷,布雷德利雖然經過多次婚姻,但如果不因為這樣,他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的最愛呢?但是對於一個傳統保守的人來說,在結婚前雙方就應該要互相了解,瞭解彼此的興趣、經濟、家庭、背景,雙方應該彼此將問題攤開來正視它,並且想出解決的方案,而不是用婚姻去做嘗試或者做為逃避的手段,這樣才是面對感情的正確態度吧!其實在愛情生活中無所謂誰對誰錯,因為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人及接受被愛,現今的社會流行著速食愛情,認為只要彼此開心就好,人生漫長,青春也只有一次,何必執著於一段感情,“合則來,不合則去”,抱持著這種想法的人愈來愈多,遂造成時下年輕人對於感情的處理態度不夠重視,也造成現在的離婚率愈來愈高,這都是因為現代人大部份都只為了自己著想,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對於處理事情的挫折忍受力、抗壓性太低,其實雙方應該多用溝通、傾聽的方式去了解對方,接受對方的缺點、欣賞他的優點、正向思考,不只對感情是如此,碰到任何事情如果也用這種方式去解決,我想事情應該都能迎刃而解。

【讀者問&答】

.為何圖書館的館藏目錄無法使用?

當讀者連線至本館館藏目錄時,發現系統出現以下訊息:「Exceed system maximum number of udt users」代表同一時間上線人數已經滿額,請讀者稍待片刻再連線使用,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為什麼我收不到「圖書即將到期通知」與「圖書逾期電子郵件通知」?

若讀者沒有提供您的email地址,本館系統就無法發送「圖書即將到期通知」與「圖書逾期電子郵件通知」給您。請讀者至本館網頁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applymail.htm填寫正確資料,圖書館收到後會立即處理,下次你就能在您的電子信箱中看到通知信。若您要修改email地址,也可利用此表單申請,請讀者多加利用。

【編者的話】

經過一個漫長的暑假,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很多收穫吧!圖書館在這段期間裡典藏了許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新書,歡迎讀者前來借閱。另外希望讀者在圖書館內閱覽時,也可以遵守圖書館的相關規定,不要攜帶飲食進入,以維護環境整潔,讓我們為營造舒適的圖書館空間一起加油!


星期四, 5月 01, 2003

萬能技術學院存廬紀念圖書資訊館館訊第四期 92.05

【專題報導】
今年四月十二日,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桃園文史工作室,主辦了第二屆有關桃園鄉土文化的學術研究會,會中有多篇論文宣讀,其中,張國聖教授(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兼學務長)所宣讀的論文是<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論文中對大學的功能、使命有清楚的說明。我想這篇論文對我們從事教育與接受教育的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在徵得論文作者的同意後,分兩次刊出,以饗讀者。駱劍秋 謹


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 作者張國聖

壹‧前言

教育的本質在於透過知情意的各項活動而創造各種價值,具體而言,其內容包括追求真理、探求知識、傳承文化、開闊胸襟、培養與變化氣質等。然而,大學教育的目標在不同的時代環境都會具有相同的宗旨嗎?還是依據不同的時代特性,會賦予大學不同的時代任務呢?

教育與生活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我們常說教育要回歸於生活。要如何才能將大學教育結合人群的生活,並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就必須審視大學在當今時代下的意義與功能。而社區是現代社會人群生活的重心,要發揚教育價值就必須結合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將大學與社區彼此的存續發展結合為一共同生命體的存續而共同發展,如此一來,大學與社區的價值才可以互相彰顯。

貳‧社區與社區意識

何謂「社區」(community)?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觀察面向會對此一概念的內涵做出不同的界定。本文不擬就其概念的演變作深入的探究,從最廣義的角度看,有時學者將社區視為社會、社會組織或社會體系的同義詞(Parsons :1951:91;Goode:1957:194-200);然而,就其字源所具有的「共同體」的意義來看,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家杜尼斯(F.Tonnies)在其名著《社區與社會》(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英譯為Community and Society)一書中,即將「社區」與「社會」加以區分。在他看來,「社區指的是具有根源、道德一致、親密及友誼的連結,成員對團體認同,這是一個具有生命共同體感的社區;與此相異的是社會,他們沒有共同的根源,以利益相結合,以契約當保鑣,其特性是功利、權謀和私利。社區則是以生存、生活和生涯發展為目標,以友誼、互助和感情為特性。」(林振春,1995:25)杜尼斯對於「社區」的看法深深影響了後來從事社區發展研究工作的學者。

從社區發展的角度看,「社區」一詞的概念包含了三種不同層次的意義:
第一,側重地理的、結構的、空間的與有形的社區概念,指的是居住於某一特定地區的一群人或這些人生活所在的地區;第二,側重心理的、過程的、互動的與無形的社區概念,指的是共同利益、共同命運、共同願望、共同背景、共同職業等之人群,如「大學城」、「科學園區」、「文教區」等;第三,側重社會的、組織的、行動的與發展的社區概念,指的是基層自治自決的行動單位或稱地方性社區,如市鎮、或市鎮中心幾個鄰里可作為集體行動共同建設者,或以某一項工作計劃為中心,可以採取集體行動者(徐震,1992:23-38)。

我國學者徐震教授即從社區發展的觀點,將社區界定為「社區是居住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係,共同服務體系與共同發展能力或潛力的一群人。」(徐震,1992:5)換言之,社區是一個人群,他們具有下列共同的特徵(徐震,1992:5);
(一)住在相當鄰近的地區,彼此常有互動;
(二)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大家需要相互支援;
(三)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務體系,如:市場、商店、學校等,大家可以交換服務;
(四)面臨若干共同的問題,如;環境衛生、社區治安、交通紊亂等,大家需要共謀解決。

由於上述這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問題、共同的需要而產生一種共同的社區意識;從而為保障其利益,解決其問體,應付其需要,居民乃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採取集體行動,以求共同發展;凡具備這些或其中一部份條件的一群人,我們即可稱之為社區(徐震,1980:35-6)。換言之,社區是具有特定聯繫的一群人所組合而成,不論維繫這種聯繫的紐帶為何,總之,基於這種特性而形成一種特殊的認同或歸屬感,讓這群人具有相同的生活與生涯發展結構。由此可知,完整的社區意義應是綜合了地理的、心理的、與行動的三種面向,並具體的落實於每一個社區的成員身上。

因此,社區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形構社區疆界的自然環境與地理區劃,更重要的仍在於社區成員所具有之內在的認知結構與展現於外的行為取向。特別是社區乃是人群的集合,如何創造社區不同的成員而具有共同的聯繫,則有賴於「社區意識」的凝聚。

何謂「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不同的學者也分別從不同的面向來加以界定。茲列舉其要者如下:
(一) 林瑞欽:
「指個人對於所處的社區,經由感覺和知覺而建構的一套涵攝情意因子的認知結構系統,認知系統具有正負價,正價者對社區的態度是正面的,他會認同社區、喜歡社區、參與社區活動、關心社區事務;負價者則反是,他會逃離、疏遠社區,對社區事務採冷漠、不參與。因此認知結構所具有的正負價,便對該社區產生親近或逃離的態度或行為。社區意識的高低,便是社區凝聚與發展的指標。」(林瑞欽,1994:21)
(二) 徐震:
「社區意識是指居住於某一地區的人,對此地區及其鄰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與融合,即所謂的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亦即他認為這個社區是屬於他的,而他也是屬於這個社區的,又稱為社區情誼(community feeling)。」(徐震,1995:6)
(三) 黃富順:
「社區意識係指社區居民對社區具有歸屬感,此種歸屬感係來自社區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服務、共同的問題、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居民環境,而產生的共同意識,此種心理是社區建設的原動力,也是社區發展的基石。」(黃富順,1996:6)
(四) 林振春:
「居民對社區具有認同感和貢獻的心,這是社區功能良好的最佳指標,使社區居民願意對社區的事務盡心盡力。此種認同感便是學者所說的社區意識。」(林振春,1995:29)

綜合上述不同學者的觀點,可以得知社區意識具有下列幾點主要的意函:

一、 社區意識是對社區認知的基礎:
社區意識是社區成員對其所處之社區,經由感覺和知覺所建構而成的一套認知系統,在這個認知系統中包括了社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前者如房舍建築、河流樹木、廟宇教堂、乃至街道巷弄與公共設施等;後者則包括了社區安全、治安與秩序、乃至社區成員經由的人際溝通的互動所建立起的社區文化與生活習性等。由此一認知系統,社區成員乃得以建構出「我群」的意識,從而影響其個人與社區群體關係的發展。

二、 社區意識是社區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社區意識的另一個特點即是那個屬於社區成員同體一感的內在聯繫情感,表現於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情感會加深其對社區認知的強度,同時也成為影響其社區參與的重要心理因素。這種具備心理基礎的情感聯繫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因為它一方面使社區成員藉此得到安全感而加深其依賴,另一方面更可以使社區成員的人際網絡由「差序格局」走向「團體格局」,經由此一發展,乃使得「個人」與「群體」得以結合起來,成為和衷共濟的共同體。

三、 社區意識是社區成員對社區的態度
社區意識展現於社區成員對社區的態度之上。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態度與行為雖然不同,但卻是影響外在行為表現的重要質素。態度是居於刺激和反應的中介變因,它使得不同的人們對於相同的外界刺激得以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由此可見,社區意識影響著社區成員如何發展其生活與如何決斷其行為的態度和傾向。

根據前述關於社區與社區意識的探究,我們可以得知:社區是現代社會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而社區意識則是形塑社區成員的認知與態度、發展其與社區關係的重要基礎。不同的社區意識會塑造各種不同的社區風格,當然也就展現不同的社區發展形式與內容。從光譜的角度來看社區意識的強度差異(如圖一),在光譜的兩個極端,一端是社區意識較弱者,一端是社區意識較強者。社區意識影響著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知、認同感、歸屬感、社區參與和社區關懷,彼此呈現著正相關的變動關係。不同程度的社區意識也就展現不同階段的社區發展工作,當然也就需要採取不同的發展策略與途徑。伴隨著社區意識的增強,社區發展皆對會逐步朝向社區自主的方向發展,相對地,社區依賴則呈現著較低度的社區意識。

(圖一)
社區意識光譜學

(-) 社區發展 (+)
弱 強
社區依賴 社區認知 社區自主
認同感與歸屬感
社區參與和社區關懷

既然社區意識是社區能否得以發展的內在驅力,因此,如何建構並提振社區成員的社區意識,調整成社區成員的觀念和認知取向,塑造新的社區文化與社區生活,就成為社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擷取新資源,如何建構新的社區文化,則有賴於教育工作與社區建設的結合。

參‧大學與社區的關係

長久以來,大學教育的目標與其社會功能不斷地隨著社會變遷而展現不同的時代特性。十九世紀的英國學者紐曼(John H. Cardinal Newman)在其名著《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即認為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培育紳士的地方,因此大學的目的在於傳授學問而不在發展知識(Newman,1959)。這可以說是古典的大學教育理念,強調要以人為本位,透過大學教育而使人能夠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在這個標準之下,教學乃成為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十世紀以後,隨著科技發展所帶動人類知識的快速增加,大學的數量也迅速增加,因此對於大學教育的理想典型也就產生了新的衡量標準。一九三0年,美國學者佛蘭斯納(A. Flexner)在其所著《大學》(University)一書中即以「現代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Modem University)來與紐曼式古典大學理念相區隔。在佛蘭斯納看來,研究、發展知識與教學都是大學作為一個「有機體」(organism)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因此,大學應該是追求各類知識、堅持價值,以作為「時代的表徵」;他反對在大學開設職業訓練(vocational training)的課程,同時也認為大學不應該隨著社會的風尚、喜惡而流轉(Flexner,1930)。

佛蘭斯納的觀點可以說是現代式的大學教育理念之代表。在現代式的大學教育理念的典範(paradigm)之下,高舉著人的理性思維,教育的目標在於透過發揚人的理性高度,以追求知識、捍衛真理來自我期許。因此,大學被視為自我完成的知識生產系統,就此而言,大學雖是社會的產物並立基於社會之中,但是大學具有獨立於社會之外的性格。因為,大學的教育目標在培育人才,研究與發展知識,但是其本質並不在於為當時代的社會服務,而是堅持與創造人類發展與社會傳承的價值。

二次戰後,美國大學的發展影響了人們對大學教育的目標與其社會功能的看法。美國前加州大學校長克爾(Clark Karr)在《大學之功能》(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一書中的觀點是頗具代表性的。在克爾看來,由於知識的爆炸與社會的多元發展,各行各業對知識的需要與倚重,已經使大學成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生產重鎮(Karr,1963)。大學對知識的研究與發展已經不僅僅是自我完成的任務,而與社會共同結合,一方面大學成為一個多元社會得否存續與高度發展的基礎,它表現於大學對知識的創新與培訓人才的提供而為社會所用;另一方面,這個多元社會亦同時提供大學存續發展的各種資源與刺激,它表現於企業與政府對大學研究計劃的支持與方向的影響,進而使得學術與市場、政治的結合,創造大學適應多元與快速發展社會的生命力。克爾用”multiversity”一詞來取代”university”,換句話說,大學已經和社會結合,並藉此而展現其多元多樣的發展風格與社會功能。

克爾對大學的詮釋可以作為當前後現代社會中大學教育理念典範的雛形,即便自克爾所處的一九六0年代迄今,人類社會已經面臨了諸如數位革命、生物科技等更具挑戰性的時代課題,因而也展現了各式各樣新型的社會樣態,但是克爾提出的multiversity仍然能夠相當程度地說明後現代社會的大學意義。

在不同的大學教育典範之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就具備不同的發展取向,當然也就使大學與社區的關係具備不同的發展樣態。學者林振春即將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學校與社區皆屬於現代社會中的主要機制,雙方互為主體,可以發生關係,也可以不發生關係;第二類是大學當屬於社區中各種功能性機構中的一種,因此學校在社區中可能發揮教育功能,也可能未發揮教育功能。(林振春,1996:19)。

在這兩種分類的基礎上,林振春進一步指出,在第一類的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中,學校與社區互為主體,其演進歷程有下列五個階段:(一)修道院式學校;(二)學校與社區隔離;(三)學校以圍牆隔離社區民眾;(四)學校只招待學生家長;(五)學校對社區民眾開大門;而在第二類的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中,學校屬於社區功能體系中的一環,受社區各系統的影響甚大,與其稱其為社區學校,可能還無法突顯其真正意涵,如果說是完全由社區人民自主經營的學校,以滿足社區民眾的教育需求為目標,倒是一個較為理想的說法(林振春,1996:19-20)。

從學校與社區關係的角度來看,不論其定位是互為主體或是合為一體,「學校教育社區化」或「社區教育學校化」都是很容易得到的結論方向。然而,在許多探討學校與社區互動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學者都以國小及國中為主要的討論內涵(林明地,1999;蔡秀美,1999),這主要是因為國小與國中的學齡教育性質,學生多半都來自學校附近的社區,因而特別容易展現學校與社區之間互動的關係。至於大學與社區的關係則很難由學生來源來界定,因為大學學生可能來自於全國各地,其多元的入學管道也會使大學與社區的互動不能由單一的面向來加以說明。從大學目標的「典範變遷」(paradigmshift)來看,今日大學的任務已經呈現多元而紛雜的傾向,並且隨著社會發展的形式和需要而展現多元的面貌。

本文未完,將收錄於第五期館訊。

【館務報導】

數位自助借書系統開始啟用

圖書館一樓流通服務櫃檯前新增一「數位自助借書系統」,由讀者自行操作借書流程。
注意事項:
1. 密碼輸入無效時,請至服務櫃檯設定密碼。
2. 領取「借書收據」後,方可離開。
3. 本系統僅提供讀者自行借書服務,欲歸還圖書請至服務櫃檯辦理。
4. 使用上如遇到任何問題,請詢問櫃檯服務人員。
(網頁連結: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issbook/issbook.htm)

本館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簽訂圖書互借服務

欲辦理『清華大學圖書互借證』、『交通大學圖書互借證』之讀者,請洽圖書館1F服務櫃檯。
清華大學限借五冊、借期三十天,可預約,不得辦理續借;交通大學限借五冊、借期十四天,到期前五日可辦理續借,續借以一次為限。詳細借閱規則,請上網查詢:
.交通大學圖書互借辦法: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loan/loan-5.htm
.清華大學圖書互借辦法: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loan/loan-6.htm

「北區聯盟借書服務」開始囉!

參與的學校:中央大學、中央警察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世新大學、長庚大學、國防大學、國立體育學院、清雲技術學院、輔仁大學、龍華科技大學、銘傳大學等,詳情請點選—圖書館首頁—館際合作服務進入;或洽圖書館1F流通服務櫃檯。(網頁連結: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loan/ILL.htm)

新增考古題服務站

由圖書館首頁進入---研究所考古題服務站;或直接連結網址﹔(網址為: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old_exam/old_exam_page.htm)

【資料庫訊息】

新增電子期刊/線上資料庫

國際經濟情勢週報(http://www.cepd.gov.tw/analysis/eco-news/index.htm)

簡介:每週發刊,為報導全球各大洲、各區域的經濟情勢週報。原為紙本式期刊,現為電子版。
週報內容;資料內容自2003年1月2日起,每週更新。注意事項;下載檔案為*.pdf檔,需下載Acrobat Reader 4.0以上軟體才能觀看,請先至網頁下載(http://www.stic.gov.tw/fdb/tr/acrinst.html)。

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http://cet.cavesbooks.com.tw/)

簡介:精心擘畫與英語教學相關之特定主題,邀請各教學領域專家學者撰文;或針對國內教學現況研擬特定主題,邀集不同背景之受訪者從專業立場出發,做趨勢探討;或邀請大學教授撰寫各種增進老師本身英語知識及專業素養的文章。原為紙本式期刊,現為電子版期刊。

雜誌內容:英語教材展示介紹、英語教案課程規劃、英語產品剖析與應用、英語師訓講座活動、英語教材教學諮詢、英語教學研討活動、英語教學訊息傳遞、CET英語教學電子雜誌、親子閱讀服務。

【館員心絮】個人之工作心得 館員陳慧珍

在還沒開始我的圖書館員生涯時,我跟一般人一樣,以為圖書館就是一個可以去借書的地方,跟坊間租書店的差別,只在於圖書館的服務是免費的而已。直到真正的接觸到圖書館學的領域,才恍然發現自己對於圖書館的印象真的是太狹隘了。

現在的圖書館服務,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的趨向多元化,除了提供讀者所需要的資料媒體外,還得不斷加強推廣的工作,替讀者解答參考問題。此外為了因應時勢所趨,圖書館的服務也擴大到網路範圍之內,使讀者在網路上就可以利用到圖書館提供的大部份功能。

身為一個圖書館員,所負責的工作並不只是讀者最常接觸到的櫃台借還書作業而已,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極端忙碌的狀態中,只為了要讓讀者早點接收到最新穎的資料。很多讀者常常抱怨圖書館進新書的時間太慢,卻不清楚一本書要納入館藏,中間要經過許多道的繁瑣程序,像是選書作業、採購、驗收、分類編目、圖書加工等作業,總是需要時間來處理的。在萬能圖書館工作的這幾個月裡,學習到了許多實務經驗,也接觸到許多不同類型的讀者,我發現有許多同學對於圖書館的服務仍不是很了解,所以未來努力的目標將是推廣圖書館的服務功能給全校師生知道,希望可以提高讀者到館使用率,這也將是我們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感!

【讀者問&答】

如何辦理圖書「預約」及「續借」?

.預約:先查詢館藏目錄,點選圖書資料,若顯示”已被外借的圖書”,才可線上申請預約。
.續借:在圖書館首頁,點選「個人借閱紀錄」,點選「資料續借」選項,最後再做執行的動作即可。逾期之圖書不可再辦理續借手續。
請讀者多加利用線上「預約」及「續借」的功能。

要如何才能「再續借」已續借一次的圖書?

本館為了維護每位讀者對資料使用公平機會,所以設定每位讀者對同一本書只有續借一次的權利,但若續借一次尚無法看完,想再續借一次,建議您可以先將該書歸還,若無人預約,可日後重新再「借書」一次。

校外讀者可否借書?

若非為館際互借者,可申請本館社區服務借書證,其申請單可至圖書館首頁---線上服務之各項申請表單---各式申請單之本館社區服務借書證申請單下載表格後,請送交圖書館辦理。

星期六, 3月 01, 2003

萬能技術學院存廬紀念圖書資訊館館訊第三期 92.03

【專題報導】SDOS(Science Direct On Site)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簡介 館員陳慧珍

一、關於SDOS:

SDOS是一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內容涵蓋了全球最大出版商Elsevier發行的1455(截至91/6/27為止)餘種電子期刊全文,主題包括了科技、醫學、經濟及商業管理等。目前國內已經有91所大專院校使用SDOS期刊資料庫,且獲得使用者極高的評價。透過SDOS簡易的使用者介面,使用者可以輕鬆的檢索、瀏覽、列印所需要的期刊內容,由科資中心負擔資料庫檢索軟體費用及其維護費用,對於使用者是一項非常方便的參考資源。

二、使用注意事項:

1.連線方式:

目前圖書館已加入國科會科資中心「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CONCERT聯盟),凡於校園網路所在之區域內,皆可連結到SDOS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為了提高本校使用率,希望讀者儘量在學校使用這個資料庫;如果需要在校外使用,請先申請校外帳號及密碼方可使用,讀者可於圖書館首頁上右側→[各項申請表單]選項中即可看到SDOS校外使用申請表。

Proxy設定方法:

IE5.0 以上版本: 點選工具→Internet 選項→ 連線→ 區域網路設定→ 設定proxy(proxy.vit.edu.tw:8080 或proxy.vit.edu.tw:3128)

2.使用軟體:

SDOS檢索出的檔案格式為*.pdf格式,需要下載Acrobat Reader 4.0 以上軟體才能觀看,請先至圖書館網頁下載(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Sdos/1.htm) 並安裝成功後才可順利觀看全文。

三、檢索介面介紹:

SDOS的檢索介面相當簡單,進入其首頁後,你可以在檢索欄位中鍵入你想查詢的關鍵詞。SDOS提供了幾種不同的檢索方式:

1.刊名瀏覽

SDOS的BROWSE頁面裡,將資料庫中所收的電子期刊名依英文字母編排,若使用者知道所要的期刊名稱,可以直接點選該期刊的首字字母,直接瀏覽其書目資料。

2.類別瀏覽

SDOS資料庫中將收錄期刊分門別類,使用者可照自己的學科背景或需求去點選適合的類別名稱。目前SDOS資料庫提供的資料型式為電子期刊全文以及書目摘要等資料,可任意點選以獲得所需的資料。

3.簡易檢索(Simple Search Form)

在簡易檢索(Simple Search Form)頁面裡,使用者可任意輸入關鍵字,於任何欄位檢索。SDOS提供的欄位檢索為文章篇名、摘要、作者姓名、ISSN、期刊名稱等。

4.進階檢索(Expanded Search)

若檢索結果不符合您的需求,可以使用進階檢索(Expanded Search)功能,利用欄位限制條件,在進階檢索中可以限制您想要的文章起訖年份、語言類別,甚至可以提供熟練的檢索者下詳細的布林邏輯指令,可以縮小您的檢索範圍,並可提高檢索精確率。

四、 檢索結果:

檢索結果頁面會出現你所檢索到的筆數,以及你剛剛下的檢索策略。在檢索結果頁面裡,如果你對於檢索出來的結果不甚滿意,可點選其中的放大鏡icon,會連結到其它相關的文章去,你也可以依照文章中提供的專有名詞或關鍵字,再一次的進行檢索。

圖書館已購買SDOS資料庫的使用權,請上圖書館網頁→資料庫檢索→線上資料庫→點選ScienceDirectOnSite→開始檢索,便可開始使用資料庫了。

若你需要更詳細的說明與介紹,請參考圖書館網頁SDOS 線上參考文件(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Sdos/1.htm),或是洽詢圖書館(分機213~214),若您有任何使用上的疑問及意見,也歡迎您告訴我們,感謝您的指教與使用!

【館務報導】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調整全文列印服務公告

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92年度文獻傳遞服務方式:
個人會員:發行個人用戶『新式樣儲值卡』,每張面額NT$500元,可享有下列服務:
[1]本系統各資料庫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全資料庫查詢(民59年至今)。
[2]線上瀏覽、列印已授權文獻(『』此為授權記號)。
[3]尚未取得作者授權之文獻,依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第五十一條規定,在合理範圍內供傳真或郵寄傳遞服務。

團體(圖書館)會員:

[1]團體會員:取消機構年費制,提供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WWW版訂戶,於機構內線上瀏覽、列印已授權已掃描之文獻。
[2]圖書館之館際合作代表人:維持代表閱覽人依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之規定申請文獻複印之服務,惟尚未取得著作權利人授權之文獻,亦需以傳真或郵寄方式傳遞。

文獻傳遞費用暨方式調整:
[1]資料複印工本費用由原每頁3元,調降為每頁2元。
[2]郵寄人工處理費調為每一份20元;使用者可自行選擇採用掛號或限時郵件寄送,郵資費另計。

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91年度儲值卡處理方式

已開卡儲值者:延長使用期限至92年6月30日止,不提供退款。(以網路線上申購的儲值卡,購得時即已自動開卡)

有關個人儲值卡相關事宜,請參考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中心網站http://www.read.com.tw/,或電洽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中心,聯絡電話(02)23696707。如對本館電子資源服務有任何問題與建議,請洽本館林淑平小姐,校內分機314,或電子郵件pipy@cc.vit.edu.tw

本館與台北科技大學、世新大學簽訂圖書互借服務

欲辦理『台北科技大學圖書互借證』、『世新大學圖書互借證』之讀者,請洽圖書館一F服務櫃檯。每張借書證限借五冊;不得辦理預約、續借。詳細借閱規則,請上網查詢:

http://www.lib.vnu.edu.tw/reference/Interlibrary-Loan/Interlibrary-Loan.htm

多媒體服務區增加週六、日服務時段

您是否覺得課餘時段來到多媒體服務區,總是排不到包廂(小團體視聽室)的使用時間?熱門好看的新片總是讓其他讀者搶先一步?即日起,為了嘉惠讀者,圖書館的多媒體服務區在週六與週日增加開放時段了,開放時間為周六、週日:上午8:30-下午16:30。

借閱圖書到期E-Mail通知服務

圖書館提供線上申請「借閱圖書即將到期e-mail通知」、「借閱圖書逾期e-mail通知」,提醒讀者於到期日前還書或辦理續借,如欲享有這項通知服務,您有三種申請管道:


【資料庫訊息】

線上資料庫連線說明

校園網域內如無法連線使用中西文線上資料庫:
方法一:請先設定Proxy

IE5.0 以上版本: 點選工具→Internet 選項→ 連線→ 區域網路設定→ 設定proxy(proxy.vit.edu.tw 連接埠:8080 / proxy.vit.edu.tw 連接埠:3128)

方法二:連結國外資料庫時

若國外資料庫無法認同使用者IP位置或者要求使用者輸入帳號與密碼,"再將Proxy的設定移除",即可連線使用該國外資料庫。

聲明一:檢索得之全文,嚴禁大量列印與下載,一經查證屬實,需自行負擔法律責任。

聲明二:資料庫限制同時上線之人數,使用完畢請務必離線,以免影響他人權益。

聲明三:使用全文資料庫或電子期刊,請閱讀並遵守出版公司相關規定及版權聲明。

新增中文線上資料庫

自92年1月起,本館新增中文線上資料庫,供全校師生校園網域內連線使用。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WWW版:

蒐集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所出版的學術期刊論文篇目。自2001年起本www版光碟擴大系統收錄範圍,除原「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資料庫」學術性期刊論文篇目之外,並合併收錄「國家圖書館期刊目次資料庫」的期刊目次資料,提供使用者更完整的中文期刊出版資訊。聯合知識庫:提供聯合報系近兩年七十餘萬則新聞,並計畫回溯完成聯合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民生報、星報五報,自創刊日迄今的一千多萬則新聞的數位化工程。

聯合知識庫之包含:

國內五報全文檢索、專卷查詢、我的剪報、自動剪報四大功能。

鉅亨全球財經資料庫:

財經資料庫內容包含:台北股市、美國股市、香港股市、滬深股市、亞洲股市、歐洲股市、匯率利率、銀行專區、研究報告。新聞資料庫功能包含:全文檢索功能、標題搜尋功能、新聞分類查詢功能。另有線上瀏覽:國際股市指數漲跌、國際匯市現價升貶、店頭成交量前五名之功能。

新增西文線上資料庫

自92年1月起,本館新增西文線上資料庫,供全校師生校園網域內連線使用。

Electronic Journal Service (EJS):

資料庫功能:(1)使用者可透過EBSCOhost 查詢所訂購之約8,000 種期刊目次、索摘及全文內容。(2)或直接連線至出版社之網頁,並線上閱讀其電子期刊內容。(3)線上查詢期刊目次,並藉此目次連結至當今在科學、科技和醫學領域等方面具權威性指標之出版社。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This periodical is devo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papers in all fields of chemistry andpublishes approximately 13,000 pages of new chemistry a year. Published weekly, JACS providesresearch essential to the field of chemistry.

Langmuir

Coverage includes such topics a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reactivity of colloidal systems (micelles,vesicles, emulsions, gels, polymers, nanoparticles and surfactants), electrochemistry, imaging,forces and spectroscopy, films, biological colloids and interfaces, biopolymers, nanostructures,multicomponent systems, polymers, and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Coverage includes synthesis,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s and kinetics, chemical modification, andsolution/melt/solid-stat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surface properties of organic, inorganic, andnaturally occurring polymers.

Web of Science

內含三大引用文獻資料庫:
1.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local site 1990-)
2.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local site 1990-)
3.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local site 1999-)

【館員心絮】個人工作心得之「菜鳥來報到」 館員林淑平

「林淑平,你已經被錄取了,記得來報到!」接到這通電話的時候,本來以為又是之前工作的地方打來的,完全沒有想到竟然會是我的錄取通知,之後我將之前的工作做了一個結束,等待報到的日子到來。

記得我正式到萬能技術學院報到的這一天還蠻緊張的,一直想說這天會做什麼,但真的也只能「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因為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等到安排了自己的位置、交出一些基本資料之後,大概先學了一點館中所用的系統,不過將近半年沒有再碰圖書館相關工作的我,看著眼前的電腦跟手中正等待著被編目的書,天啊,我的腦中真的是一片空白,十指停在鍵盤的上面,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我拼命回想當初大學四年所學到的東西,總算勉強還記起了一些。也許真的是鬆懈許久,一整天都很難進入狀況,心中只覺得其他館員跟工讀生怎麼都那麼厲害,一直暗自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辦法達到他們的境界。

之後的一個星期,覺得日子過得飛快,我總算比較進入狀況,只是有時候沒有工作派下來,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所以就會連線到圖書館的網頁或是學校的網頁上看看,讓自己了解多一點。現在雖然動作跟反應上可能還是有點遲緩,但是對於圖書館所使用的系統已經不會像當初第一次碰的時候那麼恐懼,對於自己手邊的工作,像是做網頁,或許並不是十分厲害,但是至少還可以做得出簡單的型式,所以大致上來說,現在的我,適應地還算不錯!

如今,我已經在這裡工作一年了,工作也上了軌道,每位同事都很好相處,館員親切熱心的態度都跟我印象中的不一樣,不像以前遇到的那些「晚娘般面孔」的人,我覺得自己還挺幸運的!在這邊工作,真的讓我跟我身邊的人都覺得這是我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讀者問&答】

如何在圖書館找到所需資料?

.參考諮詢:詢問服務人員
.查詢館藏:由館藏目錄查詢項檢索
.館際合作:請參考館際合作服務內容,有專人服務
.線上資源利用:檢索圖書館首頁之資料庫及網路資源

對於資料庫檢索功能不太了解!怎麼辦?

.可透過e-mail或撥校內分機:213電話詢問
.可參加資料庫說明會(不定期舉行)
.可申請導覽服務

可以帶自己的片子至多媒體服務區觀賞嗎?

著作權法規定:圖書館為公共場所,典藏及使用的資料需為〝公播版〞,而讀者所攜帶的資料則大都屬家用版或copy版,有觸犯法律之嫌。因此多媒體區無法提供讀者攜帶自己的視聽資料來使用本區設備,歡迎讀者使用本館典藏,並可推薦。

為什麼期刊不能外借?

期刊之出版型式與一般圖書不同,有週刊、月刊、季刊、年刊等形式,且內容具新穎性與時效性,若開放外借,將使許多讀者無法立即閱覽,造成讀者的不便,所以,請讀者在館內閱覽。另有過期期刊合訂本〈4F〉,可供讀者外借。

【讀者投稿】圖書館館週徵文活動--優勝

讀後感想-珍珠港 電二系 佑箴

沒想到那麼曲折離奇的事情竟然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甚至搬到大螢幕。

我很喜歡珍珠港這部電影,不論是電影情節或者是配樂,因為都讓我想起了兩年前的他和她。和他是在社團認識的,我們從不認識到熟悉,一起經歷過活動中的點點滴滴,而成了最有默契的好朋友,而她的出現卻打亂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同時喜歡上了她,就像電影中的情節,從原本的無話不說到後來的怨恨,但又必須搭配原來的默契才能一起克服日本的侵略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當我們彼此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卻還有最後的兩個活動--大小幹訓和薪傳。

大家都說我很幼稚、很不懂事,當我不知該如何處理的時候我卻選擇了逃避,現在想起來實在有點後悔,因為我失去了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她。每當看到珍珠港的片段或旋律就會想起在台中的點點滴滴,那哀淒的旋律我實在沒有辦法忘記,因為我越刻意去淡忘卻記的越深~~

已經兩年多了,我們後來曾打開心房說出彼此的感覺和問題,但那感覺卻已經不再了……,也許對他而言我還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我卻不知道怎麼了,或許是妒忌,即使我知道我會後悔,但我卻沒有勇氣繼續向前踏出一步,而就在此結束了…我和我最好的朋友。

後記:現在的我們已經開始在彼此找回當初的感覺了,無論是他或她。因為我們都知道要再找到一個這樣的朋友是不容易的,而我也試著彌補我所犯下的錯誤,再一次的希望能找回那份感覺。

讀後感想-時光機器 資四系一甲 黃國俊

本部片子的故事是男主角為了要找一個問題的答案,而這問題是「為什麼人不能改變過去」,就因為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而他會想到這個問題,就是有一次男主角和他女朋友約會時,不巧遇到搶匪,並要求他們把身上所有的東西全交出來,那男的把錶、錢、….都交出來之後,搶匪就盯上那女主角手上戴的戒指,那女主角因為不願給,搶匪卻把這女主角一槍給殺了,之後男主角回到家時想了想,覺得說不定可以用他所發明的「時光機器」改變剛剛發生的悲劇…。

我覺得一人就算能回到過去,真的能夠改變過去註定所要發生的事嗎?這個問題我在看完之後也想過了一下,我覺得事情過去就算了,因為過去雖然改變不了,但至少是存在心中的,心中的過去才是美好的回憶,一對剛交往的男女朋友已經分手了,但他們能夠改變真實的過去嗎?能夠變化的也只限於心中過去那美好的回憶,所以我覺得事情過去就好像是一張白紙上的黑字永遠被固定在那裡,如果要改變內容那必定會留下痕跡,不管是什麼痕跡,所以片中的男主角會因此而產生極大的改變,不過就是為了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