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01, 2003

萬能技術學院存廬紀念圖書資訊館館訊第五期 92.10

【專題報導】
今年四月十二日,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桃園文史工作室,主辦了第二屆有關桃園鄉土文化的學術研究會,會中有多篇論文宣讀,其中,張國聖教授(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兼學務長)所宣讀的論文是<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論文中對大學的功能、使命有清楚的說明。我想這篇論文對我們從事教育與接受教育的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在徵得論文作者的同意後,分兩次刊出,以饗讀者。駱劍秋 謹


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下) 作者張國聖

<文接館訊第4期>

肆‧台灣地區大學的發展與教育功能的分化

不論抱持哪一種大學教育目標的典範思維,都會接受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大學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金耀基即曾引社會學家柏深思(Parons, T.)和貝爾(Bell, D.)的說法,認為「大學已成為社會的中心結構,大學教育之良窳足以影響乃至決定一個社會的文化與經濟的盛衰」;甚至「我們看一個國家的大學之質與量,幾乎就可判斷這個國家的文化質素和經濟水平,乃至可以預測這個國家在未來二、三十年中的發展潛力與遠景。」(金耀基,1999:3-4)
台灣地區的大學在日據時期,由於社會與經濟的低度發展與日本殖民政策的影響,教育機會普遍的不均等,能夠接受大學教育者可謂鳳毛麟角。台灣光復後,接收台北帝大以及幾所醫、農、工專科學校,改制而成國立台灣大學、台中農學院與台南工學院,台灣地區仍只有一所大學,三所獨立學院,學生總數在五千人之譜,佔人口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民國四十二年開始,由於人口增加及經濟的發展,若干公立大學在台復校,以及開放私立大學的增設等,使得台灣地區的大學院校數及學生數開始急速增加。同時,為支援經濟發展而大量增設的專科學校,更成為我國日後高等教育迅速膨脹發展的關鍵。雖然民國六十一年教育部曾對私校的申請案採取緩議的措施,而使大學的發展數量面臨緊縮的控制,但是直到民國七十四年私校禁止增設的禁令解除後,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更如雨後春筍般地興旺起來。

伴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與社會的迅速變遷,台灣的大學不僅在數量方面呈現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即在大學的教育目標方面也展現了適應新時代的任務轉變。最具體的表現可以從大學法的變化上看出。在舊的大學法上明定我國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研究高深學術」與「養成專門人才」兩項,而在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立法院通過的新大學法中則將其修訂為「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由此可以看到我國社會對大學發展與其強化社會功能的普遍期待,特別是大學必須由其自身本有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的特性出發,進一步扮演著提振文化、服務人群,以為國家發展的目標而創新價值的時代任務。因此,在這樣的意義之下,一般都認為,現今大學具備著從事教學、研究與服務的三大功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學的林立,因而也展現出不同而多樣的大學風貌。根據「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建議對我國高等教育學府依其特色而區分為「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技術學院、多元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開放大學、社區學院等」(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13)。就此角度而言,教育改革的主事單位無異承認不同的大學可以依其自身的條件與特性而開展其不同的社會功能。

我國大學紛立的另一個特點是使得大學的入學機會大幅提升,從民國七十年代的30%一躍而近100%,幾乎使得人人皆有機會可以接受大學的高等教育。這種發展也使得大學的教育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依據美國學者特羅(Martin Trow)的分析,他曾將高等教育的發展分成三類:
(一) 精英型教育:指適齡青年進入大學的比率低於15%;
(二) 大眾型教育:指就學率介於15%至50%之間;
(三) 普及型教育:指就學率超過50%以上者(Trow:1974:63-71)。

以特羅所建立的標準來看,我國當前大學的發展狀況,毫無疑問地可以說屬於「普及型的教育」。在這種普及型的教育體系下,各大學之間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多元競爭關係。這種競爭關係於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學生的來源兩個方面最為激烈。

在教育資源有效與均衡分配的問題方面,揚瑩即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第一是大學人文社會與理工科技資源均衡分配的問題;第二是公私立大學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問題;第三則是大學教育的績效評量問題(揚瑩,1997:102-3)。就本文的旨趣來看,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差異正好突顯了這種資源競爭的緊張關係。由於大學教育的整體資源並未伴隨著大學數量的增加而相對地成比例增加,相反地,教育部對國立大學院校的補助逐年遞減,至民國八十八年為止,平均每位學生已經低於二十萬元(含建築費用),與過去十年相比,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而同時期私立大學所獲教育部的補助雖然逐年增加,但至民國八十八年,平均每位學生只有二萬元,比起公立學校明顯偏低(劉維琪,2001:107)。由此可見,教育資源的不足,使得我國在發展「普及型教育」的同時,要如何提昇大學的學術研究能量和國際競爭力就成為一項值得憂心的課題。

其次,就大學的學生來源之角度看,簡單地估計就很容易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教授即指出,「一般而言,每所大學至少要有五千名學生才能夠維持收支平衡;由於有些大學較大,平均每所大學的人數應該有六千人之譜。換言之,平均每所大學每年可收一千五百名學生,以有一百所大學來估計,則每年可收十五萬名學生。然而近年來出生率已在明顯下降,未來以每年出生三十萬人估計,則顯然有一半學生能輕易進入大學;此外還有幾十所專科學校,而未來學生在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的風潮方興未艾。」(劉源俊,1999:16)其實,一句話說穿了,未來高等院校因為招生不足而面臨倒閉關校的窘境,在教育界已經不僅是「可能性」而已,真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大學的發展前景既然充滿了危機和挑戰,這就對大學的經營者與大學的主題成員(指教師與學生)在面對未來的發展時具有更高的啟示,那就是如何重新評估大學的發展目標及衡量自身的發展策略,建構一個能夠適應新時代挑戰的教育理念的內涵。對此,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教授即指出,二十一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的理念無論在內涵和執行的方法上都應該需要新的詮釋,他強調包括「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術追求卓越」、「通識教育」與「跨領域、跨文化的整合」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面向(劉兆漢,2001:101-5)。

然而,我們如果從大學目標的「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來看,更容易發現,當前大學的經營除了要具備崇高與務實的教育理想外,更不可忽略大學所賴以存在的社會及環境基礎。就此而言,如何重新思考大學自身與週遭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大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建構一個結合大學教育目標的社區發展策略,就成為今日大學生存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面向。

伍‧大學院校的社區發展策略

從當前大學所處的競爭環境來看,大學的主事者應要深切體認我國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鉅大變革和潛在衝擊。當時我國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型教育」轉型為「普及型教育」時,大學自不可能再如象牙塔般地自在外於社會,特別是當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數位革命已經對現代人的生活產生全面性的影響,知識型態是資訊爆炸而非資訊不足,市場利潤的主要價值在於創新發展的知識經濟,因而整體社會對教育的期許已經超越了傳統學校的正規教育與學位授與所扮演的角色,轉而邁向一個屬「終身學習」的時代。

處於「終身學習」時代的大學,其首要之務在於大學應該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並進一步地落實成為大學教育的內涵。這種終身教育的大學理念至少包括幾點:
一、 教育與學習是每個人終其一生不可忽略的重要活動,是與每個人展現的生活態度與生命價值息息相關。
二、 學習的型態與管道是多元的,包括正規的與非正規的、正式的與非正式的、顯在的與潛在的、課堂內的與課堂外的學習都是重要的管道。
三、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建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養成自我導向的學習態度,使學習和個人的生命開展融合為一體。
四、 終身學習的目標在於促進每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全方位地創造與開展個人的生存價值,使生活的意義透過學習而得以彰顯出來。

其次,大學自身也應調整內部的組織關係,朝「學習型組織」來發展。對此,教育部亦曾於民國八十七年宣示「一九九八年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並為此而訂定「推展終身學習,建構學習社會」的一系列發展策略,其中即將發展各種學習型組織列為十四項策略之一(教育部,1998)。
所謂「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是借用沈吉(Senge, Peter)於《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書中所發展的概念,指的是「組織中的成員能持續擴展其創造真正所欲達成結果的能力,並在其中培育出新的而且具延展性的思考型態;組織成員可以自由地涵養集體性的志向,並且持續地學習如何在一起學習」,其意涵是指大學內部的成員必須要善於創新,透過彼此間的相互學習,運用並轉化知識成為創新的動力,並藉此動力而使整體的校園具備自我調整、更新與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和組織體。

在大學建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與發展學習型組織之後,大學即要擬定社區發展的策略,結合社區發展而成為大學自身發展的重要工作,使社區與學校得以相生相長,並經由此而將大學的價值落實於社會發展的基礎,從而奠定大學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意義。

大學的社區發展策略即是要善用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學者林振春曾對學校與社區的互動模式加以分析,指出其類型包括:「將對方視為相互競爭的對手」、「將對方視為運用的資源」、「將對方視為共同工作的夥伴」、「將對方視為服務的對象」,但最重要的則是要朝向「將對方視為生命共同體的方向發展」(林振春,1999:7)。

如何發展大學與社區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同的學校可以因其具體條件的差異而採取不同的做法,但其核心概念即是強調要發揮「結合社區發展的大學教育功能」。準此,基本的方向有二;

一‧大學教育社區化
大學教育社區化的意義有二:(一)學校是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二)社區是學校教育的教學資源(曾騰光,2001:59)。前者係指大學所具備的各項教學的軟硬體設施如能開放提供社區民眾使用,甚至於結合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學校各類的學習課程,如此則可以使社區與學校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後者係指社區所既有的各項資源,包括自然景觀、歷史文物、建築、工廠乃至於民眾等,都可以作為學校學生實習、上課或研究的題材。兩者結合,一方面可以為社區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校的教學創造豐富的內涵與成果。

二‧社區活動教育化
社區活動教育化的主要意涵在於將社區居民的具體生活內容,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地理的、民俗的、文學的、藝術的、休閒的、音樂的各種層面的活動軌跡,都是可以透過加以「知識化」的方式而成為學校教育的題材與內涵。其價值與意義在於將人類各種活動的軌跡予以「知識化」的過程,原即屬於具有心智特質的學術活動內涵,這不僅可以使大學發揮「研究學術」、「提昇文化」、「服務社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經由此可以培養師生成為探求知識、追求創新的學習主體。如此一來,大學的意義可以深化進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行為之中,從而創造大學存在的新價值。

當然,大學如何運用其資源與創造各種和社區互動的方式,皆係現今大學為了創造價值而不得不去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陸‧結語

在資訊化與全球化的時代下,大學不可能遺世而獨立地存在。當大學教育目標的「典範變遷」由古典的以人的自身發展為本位的博雅教育,進入後現代的資訊爆炸時代的多元教育時,我們可以更深切地體悟,大學的學術性格在後現代的環境氛圍下,更可以全方位的展現其各種可能創造的價值。而大學思定其社區發展的策略正是可以發揚與落實其創造的價值。

當人類會因「公民意識」的存在而得以藉由集體智慧創造文明之時,那個存在於社會基層並為人們日常生活所倚賴的社區意識,在在構築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範式。就此意義而言,社區意識蘊孕著「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誕生。「社區主義」意謂著在社區意識之基礎上,社區成員建立共同體的信賴關係,並藉此而創造生命的意義感。然而,當資訊科技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衝擊時,「後社區主義」(post-communitarianism)必然興起。所謂「後社區主義」意謂著奠基於社區主義之基礎上而又進一步地超越它。與「社區主義」強調要以社區居民為中心,以建構社區學習機制為方法,以終生學習為策略,以社區成長為依歸,藉由學習歷程進行精神與心靈的改造,進而營造全民學習的社會(林勤敏,2000年:1)。亦即「後社區主義」企圖以還原與創造社區居民的存在價值來提昇社區共同體的新價值。 因此,在「後社區主義」的思潮下,結合社區發展的大學教育功能,正好從大學與社區互為主體的角度出發,如此一來,就可以朝向「將對方視為生命共同體的方向發展」,而共創雙贏。(全文完)

【館務報導】

歡迎本館新任流通閱覽組長

在圖書館流通閱覽組服務已達七年的廖文玲組主任,已奉准辭去以上兼任職務,回到國貿系從事教學與研究的本職工作,廖主任溫婉待人與負責做事的態度,讓館員同仁懷念不已。
流通閱覽組組主任的繼任人選楊繼斌先生於八月二十日上任,楊先生在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畢業後,進入淡江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任職,負責圖書閱覽流通的工作,之後赴美深造取得電信管理碩士學位,並在歸國後於台灣易利信公司擔任網路工程師三年多的時間。從以上經歷可以看出,楊先生不但在資訊方面有所專長,而於圖書館流通方面也具有相當經驗,所以由楊先生來擔任本校圖書館流通閱覽組的負責人,相信在同仁的協助之下,於該組的業務開展及對教職同學的服務上必定會有長足的發揮。

新增線上參考諮詢服務

本館新增線上參考諮詢服務CDRS,是一個提供讀者與圖書館意見交流、問題查詢的管道。讀者使用前需先申請帳號密碼方可使用,讀者可透過圖書館網頁填寫問題單,經由網頁或E-mail收到答覆,歡迎讀者多多利用。(網址:http://cdrs.e-lib.nctu.edu.tw/)

館際合作訊息─「新增全國技專校院館際互借證」、「中央大學館際合作服務方式改變」

.館際合作新增「全國技專校院」館際圖書互借服務,目前讀者可持證至參與聯盟的87所學校申請館際互借。欲向其他合作圖書館借書之師生,憑證件先向本館換取「館際合作借書證」;至其他圖書館借書時,需抵押此證於該圖書館,直到圖書還清,始得領回此證,再返校換回證件。每人每次可借5冊,借期14天,不得續借及預約。

.本館與中央大學圖書館所簽訂之館際圖書互借協議已經到期,欲向中央大學圖書館借書之讀者,請到本館申請「北區聯盟借書證」,並請遵守各項規定,謝謝!

研究小間開放申請

本學期開始試辦大四生申請研究小間服務,歡迎有需要的教職員、研究生與大四學生提出申請。請先至本館網頁下載申請表格,至圖書館二樓辦公室辦理,申請前請務必詳閱使用規則,謝謝。(申請表格網址: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applyform/研究小間借用申請表.doc)

邀請圖書館的好厝邊

為了回饋附近的鄉親朋友,並提供社區里民一個舒適愜意的閱覽環境,圖書館即日起開放社區人士閱覽服務。社區里民需持身份證件換取證件後,始得進入本館閱覽,並可使用多媒體服務區之視聽資料。進入本館請遵守相關規定,共同締造和諧的鄰里關係。

主題書展-電影小說展

在茫茫的書海之中,總有許多好書埋在角落被人忽視,要如何找到真正令人愛不釋手的一本好書呢?自本學期起,圖書館每月將推出不同主題的小型書展,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多瞭解館藏資源,也能增加館藏被使用的機會。本月首波推出的主題「電影小說展」,展出不同類型的電影小說原著,讓您重溫電影中每個精彩時刻!! 敬請期待下月主題「手繪的天空-圖文書展」。

展出時間 展出地點 備註
2003-9-8~2003-10-8 圖書館1樓 展出期間恕不開放借閱,請讀者到館閱覽,敬請見諒!!

【資料庫訊息】

新增電子期刊/線上資料庫

.中國期刊網 (China Journal Net,簡稱 CJN ): 內容包含理工 A (數理科學)、理工 B (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 C (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文史哲、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社科綜合、電子與訊息科學等九大類。本校目前可檢索的專輯為理工B 與文史哲兩大類。
收錄 5300種核心專業全文期刊,6000 餘種書目資料與摘要,1994 至 2003年,共收錄全文 600萬篇、題錄 1500萬筆,是現今全球最豐富齊全的中文期刊線上資料庫。

可查詢的年份為: 1994年-2003年
可查詢的專輯為: 理工B(化學、化工、礦物學、材料科學等)、文史哲

.OCLC FirstSearch:OCLC FirstSearch 系統為 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所建置,可連線檢索53種資料庫(清單: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OCLC_firstsearch.htm),資料庫主題包含藝術、人文、商業、經濟、教育、工程技術、醫藥健康、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公共事務、法律、新聞等。目前僅開放於校園網域內使用,此資料庫以扣點方式計費,檢索前請務必先選擇主題或資料庫,再作查詢,以免浪費點數。
< 請連線至本館網頁->選擇「線上資料庫」->即可看到本館所有資料庫清單,歡迎使用!>

【讀者投稿】

讀後感想─
愛情盛宴 作者:查理.巴克斯特(Charles Baxter)/譯者:張娟芬
職企二系二甲 王家儀(92.4.29投稿)

愛情是這本書的主題,它不在探討什麼是“愛”,而是用講述的方式,將內容過程都描繪的很仔細,其實書中所講的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隨處可見的一些愛的故事,故事中談論到夫妻之情、情侶間的激戀、女同志的繾綣、不倫之戀、親情等等,故事中每一個人的生活其實都與其它人的生活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這本書的主題從主角之一所作的畫“愛情盛宴”開始,它是一張充滿陽光的餐桌,桌上杯碟清潔,食物光芒閃耀、色澤鮮明,像是夏日的午後,宛如在等待賓客的到來,就像在愛情生活中那種豐富、精采的感覺,但畫者的心理及行為表現上卻是憂鬱的,與作品呈很明顯的對比,這個故事裏同時牽涉到好幾個人的生活,每個人就像蜘蛛網一樣,環環相扣,彼此互相受影響,有的人對感情相當認真,有的人結婚只為了脫離現況、有的是從中得到認知,認清了自己的性向及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主角都是很勇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感情及生活方式,不管結局是好是壞,過程是對是錯,起碼是值得回憶、留念的,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也是令人敬佩的。

雖然故事中的每一段感情最後都有了不錯的結局,但在處理感情上的態度還是太過草率了些,故事中的布雷德利是一個感覺對了就快速步入禮堂的人,但婚後又因彼此個性不合而快速分手,正所謂“因了解而分開”,到底人一生中會經歷過幾段感情或幾次婚姻,我想並沒有人能對此做一個評斷,布雷德利雖然經過多次婚姻,但如果不因為這樣,他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的最愛呢?但是對於一個傳統保守的人來說,在結婚前雙方就應該要互相了解,瞭解彼此的興趣、經濟、家庭、背景,雙方應該彼此將問題攤開來正視它,並且想出解決的方案,而不是用婚姻去做嘗試或者做為逃避的手段,這樣才是面對感情的正確態度吧!其實在愛情生活中無所謂誰對誰錯,因為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人及接受被愛,現今的社會流行著速食愛情,認為只要彼此開心就好,人生漫長,青春也只有一次,何必執著於一段感情,“合則來,不合則去”,抱持著這種想法的人愈來愈多,遂造成時下年輕人對於感情的處理態度不夠重視,也造成現在的離婚率愈來愈高,這都是因為現代人大部份都只為了自己著想,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對於處理事情的挫折忍受力、抗壓性太低,其實雙方應該多用溝通、傾聽的方式去了解對方,接受對方的缺點、欣賞他的優點、正向思考,不只對感情是如此,碰到任何事情如果也用這種方式去解決,我想事情應該都能迎刃而解。

【讀者問&答】

.為何圖書館的館藏目錄無法使用?

當讀者連線至本館館藏目錄時,發現系統出現以下訊息:「Exceed system maximum number of udt users」代表同一時間上線人數已經滿額,請讀者稍待片刻再連線使用,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為什麼我收不到「圖書即將到期通知」與「圖書逾期電子郵件通知」?

若讀者沒有提供您的email地址,本館系統就無法發送「圖書即將到期通知」與「圖書逾期電子郵件通知」給您。請讀者至本館網頁http://www2.vit.edu.tw/lib/libraryc/lib/applymail.htm填寫正確資料,圖書館收到後會立即處理,下次你就能在您的電子信箱中看到通知信。若您要修改email地址,也可利用此表單申請,請讀者多加利用。

【編者的話】

經過一個漫長的暑假,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很多收穫吧!圖書館在這段期間裡典藏了許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新書,歡迎讀者前來借閱。另外希望讀者在圖書館內閱覽時,也可以遵守圖書館的相關規定,不要攜帶飲食進入,以維護環境整潔,讓我們為營造舒適的圖書館空間一起加油!


沒有留言: